时间:2024-04-17 浏览量: 作者:
刚刚,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官微报道温州八高经验:
全文如下——
编者按: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2023年5月,教育部印发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,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,建立健全推进机制,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。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——
▲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
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提出:“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,强化做中学、用中学、创中学,激发青少年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求欲,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发展学生科学素养。”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,是一体化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如何准确把握科学教育内涵,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,是一项事关全局、关乎未来的时代课题。
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洞察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“常量”与“变量”,以《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》为导向,深入研究科学课程建设的逻辑源点、育人根本和创新路径,结合学校“生命教育”育人理念,以“人工智能”课程为切入点,加强顶层设计、优化资源重构、深化课程实施,以项目式学习、社团活动、学科融合等路径激发高中科学教育新动能,引领学校教育高品质、特色化与内涵化发展。
一、顶层设计:发挥科学课程结构化育人功能
学校顺应新时代科学教育内涵的转变,以兼顾全体学生、重视兴趣驱动、强调探究实践、推动数字赋能等作为着力点,从特色校本化、视野前瞻性等维度设计校本课程,尝试构建高中科学教育的新格局。
学校围绕“敬畏生命”“呵护生命”“发展生命”“享受生命”育人目标,把必修、选择性必修、选修学科学习和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整合,构建由“生命之根”“生命之干”“生命之枝”“生命之果”构成的“生命之树”课程体系,开发了一系列校本化生命教育特色课程群。“科学精神”是“发展生命”的重要支撑,学校依据学情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,在学科竞赛、社团建设、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教育实践探索,并围绕学科核心知识、跨学科概念与科学工程实践等,构建整体性、多样性、选择性的校本科学课程,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。
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,科技竞争力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。聚焦学生未来发展,学校将科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,着力于学生在学习、理解、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、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,既夯实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信息科技等科学知识基础,又以“人工智能”课程为新的切入点,项目化推进相关课程,融合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、MINT(数学、信息科学、自然科学与技术)等核心理念,激发学生崇尚科学、探索未知的兴趣,培养其探索性、创新性思维品质,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未来竞争力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。
二、资源重构:打造科学课程多元学习场域
当下高中科学教育的“瓶颈”在于从知识获取到思维训练的转变。学校尝试通过资源重构、以及当下信息科技情境所承载的学习项目,完成在“问题解决”中建构模型、提升思维、丰富体验、形成认同的学习模式,以撬动科学课程思维方式的变革。
专业教师是学校实施“人工智能”课程的“关键少数”因素。学校将“人工智能”课程教学写入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从重新定位教师角色、优化整合教师培养方案、更新迭代教师培养方式、贯通学科交叉知识等方面加强科学教师培养。学校以技术组教师为主干,物理、数学等学科教师积极加入,补充对“人工智能”课程有兴趣的其他学科教师,形成一支跨学科“人工智能”课程教学团队。为保障“人工智能”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,学校组建智慧教育“创研共同体”,并以此为载体,开展研修、实践活动,在过程中制定相关机制,建设集“智慧安防”“智慧教学”“智慧德育”“智慧后勤”于一体的“智融生命成长中枢”。
为推动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,学校将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一方面邀请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走进校园,另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高校、走进研究院、走进高端实验室,开展科学游学实践活动,亲历科学探究实践过程,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、想象力和探求欲,做深做实科学教育。2023年,学校引进芯片教育实验室,开设了“半导体芯片设计与制作”选修课程,让学生从芯片的制造原理、制造技术、应用等全流程真实体验,接触了解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全套芯片工艺的高精尖设备,并与国科大温州研究院、温州科协等联动,融入科学家精神教育、基础知识教学和实验创新教育。
科学实践空间是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支撑。学校打造了面积达200平米的人工智能实验空间,集移动学习、泛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项目学习、智慧学习于一体。人工智能实验空间分为“芯片”“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(NOC)”“编程机器人VEX”三大实验室,分别配置了国内目前较为先进的民用教学芯片制作操作仓、国际NOC比赛标准场地等。未来,依托温州市“品质校园”创建项目,学校还将稳步深入推进融创文化中心的建设,打造以科学实践为核心,融职业规划与探索、跨学科学习与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实践空间。
三、课程实施:多路径提升科学核心素养
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,以项目化方式推进,拓展学生物理学、数据科学、信息学等综合学科思维,实现从工具操练到思维重构的进阶。
学校以人工智能实验室为核心单位,根据学生兴趣、特长,以选修课方式开设VEX工程挑战赛课程,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以赛促教、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。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《VEX VRC课程设计方案》,包括机器人结构件与电子件认识、程序编写、机器人组装与操控等内容,及时融入行业前沿知识并更新课程内容及教师知识储备,形成动态更新的课程知识体系。
学校以学生智能创造社为载体,开发NOC校本课程,运用信息技术,基于AI基础设施,依托教育机器人硬件等教学要素,集课程教学、项目科创、内容创作于一体,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“基础底座”。该课程通过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,以体验、互动的形式,让学生体验和感受AI赋能千行百业的技术场景。
学校整体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,打造“芯片实验室”,以“半导体芯片设计与制作”选修课为基础,编制课程纲要。由市教研员牵头,协同技术组教师共同研发,初步形成了芯片教学课程。课程内容包括方案原理教学、芯片制作实验和拓展应用演示,同时涵盖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学科知识,旨在展示和探索芯片制造全过程,面向学生科普先进制造知识、拓宽眼界。
学校进行科创教育、STEM教育、创客教育等创新探索,将科学教育与当代科技进步相结合,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改进育人方式。自2018年起,学校持续开展学科素养周,2023年学校将学科素养周整合提升为“科技文化节”,开展如“你好,AI”科学主题演讲、技术综合素养挑战赛、科学达人秀比赛等系列活动,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人工智能类比赛,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氛围,达到以赛培师、以赛促学的目标。
四、课程效果:搭建“结构化探究实践环”
“人工智能”课程的建设,是学校基于生命未来发展、打造未来学校最具时代感的探索实践。
一是学生人工智能竞赛成绩稳步提升。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从2019年华东区二、三等奖到2024年全国一等奖(亚军),比赛成绩稳步提升,这不仅是科学兴趣社团的进步,也带动了全校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兴趣,从而促进全校学生理论知识、技术思维、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。
二是教师团队科学教育研究热情高涨。学校教师多次参与各级各类平台的科学实践空间的打造、中小学芯片开发与制作项目化学习等经验交流活动,教师成长迅速,并辐射周边,推动温州地区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进展。
三是学校经验做法取得初步成效。学校“智融”生命成长中枢建设案例被浙江省委改革办(浙江省数改办)作为示范案例在全省数字化改革成果展展示,并向全省推广。
当前,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,但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。学校将继续通过课程搭建“结构化探究实践环”,以点带面,以社团带全体,发展学生技术思维、引发深度学习、培育科学精神,最终将科学教育做得更深更实。目前,学生参与科学文化节与科学日常学习实践兴趣浓厚、热情高涨,2023学年有百余人次在市级以上科学类竞赛、论文评比、小制作小发明比赛中获奖。
“人工智能”课程建设,可成为激发普通高中科学教育新动能、建设“未来学校”的重要路径。为加强高中科学教育,培育面向未来的科学技术人才,学校将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多元化、教师技能专业化、学生成长个性化,提升学生未来必备的人工智能素养
来源:校 办
排版:包张顺
监制:肖德昶
审核:校长室